好花好水好风景的鄢陵,占尽了发展花卉产业的地利。在这块宝地上,2004年,郑红初建立了花艺绿化工程有限公司,走出了自己的花木行业创新之路——建成了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展植物组织培养与新品种研发等业务,现已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
其中,研发的白皮松平原繁育关键技术获得“许昌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国家“白皮松幼苗的快速繁育方法”“育苗基质及其配置方法”两项专利。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欢 文/图
▲郑红初介绍他们培育的洋水仙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元代著名画家王冕在自己最为得意的《墨梅》题上了这么四句诗,看着墨迹未干的作品,望着窗前这株友人赠送的散发着淡淡幽香的蜡梅,心满意足地放下了手中的羊毫。如果这株梅花不是鄢陵蜡梅,王冕都不会收下这份礼物,更别说挥毫泼墨了。
这是元代很有可能发生的一幅画面。鄢陵花卉始于唐,兴于宋,盛于元明清,早就有了“花都”的美称,而鄢陵蜡梅更是冠绝天下。不论是北宋的林和靖,还是元代的王元章,对梅的喜爱都会青睐于鄢陵蜡梅。一千多年过去,依然有人对鄢陵花卉有着异常浓烈的感情,他便是鄢陵花艺绿化工程公司董事长郑红初。
▲原产云南的植物地涌莲花
郑红初在2004年成立公司,一开始专注于市政工程、园林建设,鄢陵县鹤鸣湖景区就是他们的得意之作。随后,他发现他的花卉苗木逐渐难以满足消费者的要求,人们希望看到更多的品种、更漂亮的造型。
思来想去,郑红初觉得到了出去见见世面的时候了。他带着团队多次跑到荷兰,研究国外的栽培种植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公司成功地培育出了丹麦风铃草、葡萄风信子、洋水仙等名优花卉。他从荷兰进口的郁金香种子,在自己的苗圃基地上繁殖培育,质量已跟荷兰产郁金香不相上下;他带领技术团队研究培育的特有品种宝莲灯,更是能卖出单株1万多元的价格。
尝到科技创新的甜头,郑红初花大力气引进人才,甚至在自己的苗圃基地成立了一个博士后工作站。他的公司掌握了鄢陵规模最大的腊梅资源谱,还拿下了两个关于白皮松快速繁育的专利。
▲郑红初培育的各色郁金香
郑红初利用自己公司丰富的园林设计经验,打造了一个占地2000亩的五彩大地景区,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和购买。在花艺DIY室里,我们见到了公司专门聘请的花艺师打扮得五彩缤纷的盆景,见到了售价过万的宝莲灯,这里还有原产于云南的地涌金莲,有食肉植物猪笼草,还有几只美丽的孔雀徜徉其间。大家纷纷好奇为何南方植物可以在这里生长,郑红初解释道:“这个DIY室不一般,可以根据南方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调节温度、湿度和光照。”
▲每株售价超过万元的宝莲灯
其实,如果我们知道了鄢陵是我国“南花北移、北花南迁”的天然训化基地,也就不会那么大惊小怪了。更可况,还有更奇怪的事情在后面。
在景区正面的培育室里,绣球花排列成一个心形。郑红初介绍,这是一款可以变色的花,花的颜色随着土壤的酸碱性而改变。浇上些酸性溶液,花色转紫;浇上些碱性溶液,花色转红。
▲各色的绣球花
而在郁金香的培育架前,郑红初自豪地说:这些郁金香已经可以控制着开花了。一年365天,想让它哪天开,就让它哪天开。因此在很多会议、场景的布置上,因为我们对花期有这样的掌控力而变得非常有竞争力。
如果你知道洛阳牡丹的传说,就知道郑红初的自豪从何而来。传说当年在长安御花园,一代女皇武则天要求众花在隆冬腊月齐齐盛放以满足她游园赏花的雅兴,唯有牡丹不愿开放以违天时。武则天大怒,将牡丹贬黜到洛阳,却没想到牡丹反而在洛阳成了真国色,艳冠天下。百花之王连武皇的命令都可以不听,今日的郁金香却在郑红初的手里收放自如,确实值得自豪。
▲食肉植物猪笼草
大获成功的郑红初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让郁金香种子分发给愿意种植的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和科技支持,栽植后再回收,自己扩大种植规模的同时还让农户获得增收。随后,他先后在大马乡和望天镇成立合作社,流转农民土地,吸纳贫困户80多户,让村民不仅获得土地租金,还提供给工作岗位给他们,每年保证了每亩土地近6000元的收入。扶贫和赢收之间,郑红初走出了一条双赢的路。
如今,郑红初也与时俱进玩起了互联网+,从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到提升鄢陵花木影响力,忙得不亦乐乎。也许用不了几年,他带领的贫困户不只是脱贫致富,还能过上一个如同花圃里的花那般姹紫嫣红的生活。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策划:张光辉 庞向辉
统筹:李东红
责编:惠晓晗 李静媛
觉得好就zan↓↓↓
评论列表